儒商鼻祖子贡的外交名场面
丰家雷
01
说起古代外交,现代的人们往往马上想到的是苏秦和张仪,这两位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、外交家、谋略家,两千多年前发生在他们身上的“合纵连横”策略,常为后人津津乐道。
历史上,以“锥刺股”发奋读书而闻名于世的苏秦,佩六国相印,建立“合纵”联盟以抗击暴秦,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关。而师出同门的张仪正是苏秦的死对头,任秦相后,采取“连横”之策大破苏秦的“合纵”战略,迫使山东诸国纷纷由合纵抗秦演变为连横事秦。
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,不仅是战国时期群雄逐鹿、机谋权变的外交实践,更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外交战略思想和智慧结晶。
早他们二百多年,还有一位卓越的儒家哲人,他的外交手段同样也是纵横捭阖,跌宕起伏,堪称经典。
展开剩余86%这位高人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——子贡。
提起子贡,人们就会联想到儒商鼻祖。他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,孔门十哲之一。就其个人特点而言,他善于雄辩,处世通达,颇具政治才干,被孔夫子称为“瑚琏之器”,以博学多才、善于经商而著称。他是孔子众多弟子中的首富,曾经在曹国与鲁国之间经商,富致千金。
孔子去世后,子贡守丧六年,是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时间最长的,至今在子贡庐墓处立有石碑纪念。古代对于老师的丧礼都是守丧三年,可见子贡对孔子的感情之深厚。现存在孔府档案馆中的镇馆之宝孔子夫妇楷木像,据传说就是子贡为纪念恩师亲手雕刻的。
其实,这位多才多艺、重情重义的儒商鼻祖还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外交家,他的政治智慧和沟通能力同样也是令人称道叹服。
02
据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记载:“故子贡一出,存鲁,乱齐,破吴,强晋而霸越。子贡一使,使势相破,十年之中,五国各有变。”
孔子生活的年代,诸侯纷争,社会动荡,战乱不断。大国拼命扩张,小国则在争斗的夹缝中艰难求生。在今天的山东大地上,较大的有两个国家,鲁国和齐国,相比而言,齐国强大,鲁国较弱,常受齐国欺负。
当时齐国有一位名叫田常的大夫,此人有野心,一直想独断朝纲。公元前484年,田常试图用攻打鲁国的方式来震慑其他家族,转移内部矛盾,为自己增加影响力。
这个时候,68岁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14年,刚刚回到鲁国。身为鲁国人的孔子听说母国受到外来侵略后,很是气愤,决定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拯救鲁国。
子贡直接到齐国面见了田常,直截了当地指出:如果田常只是为了在齐国专权而攻打鲁国,是毫无意义的。鲁国国弱兵少,且百姓不喜欢打仗,进攻鲁国无法有效削弱齐国其他家族的势力。田常若要真想达成巩固自己地位、独断齐国权力的目的,就应该去攻打吴国。当时的吴国城高墙厚,兵强马壮,吴王夫差大败越国,势头正盛。攻打吴国,就能把齐国其他家族的“精英”战死在战争中,那些竞争对手的家族也就无力与你抗衡。
一番颇有谋划的说辞,使得田常有些动心。可原本磨刀霍霍攻打鲁国的舆论已经传开,现在又改变方向攻打吴国,朝令夕改,是不是太草率了,况且也没有什么正当理由。
子贡又进一步劝说,自己可以为了齐国出使吴国,劝吴国救鲁国,使吴鲁联盟,这样齐国就有攻打吴国的理由了。前提是,齐国不能马上进攻鲁国,先要按兵不动。
田常思虑再三,同意了子贡的方案。子贡日夜兼程到了吴国,面见吴王。此时的吴国正如日中天,十年前吴王夫差大败越国,把越王夫妇俘虏来做了奴隶,一时间威震天下。风头正劲的吴王正急于称霸于诸侯。子贡对吴王说,在这个世上,称王的络绎不绝,但只有霸主才能真正无敌。现在万乘之国齐国正要攻打千乘之国鲁国,这个齐国是要与吴国争夺霸主啊。现在吴国应该立即出兵攻打齐国,保全鲁国,这样就能打破齐国坐大称霸的企图,既彰显出维护正义的名声,还能震慑晋国等周边的大国,一举多得。
这是一个游说之风臻于鼎盛的时代,吴王听后顿觉热血沸腾,雄心勃勃。他一方面想打败齐国称霸天下,但又担心越国趁机复仇,后方不稳,于是打算彻底灭了越国再去攻打齐国。子贡见状,又力劝道,越国是个战败的弱国,名声也比不了鲁国,为了这个小国而惧怕出兵齐国,这不是称霸者的表现。而且吴国伐齐救鲁,就是将仁义昭告天下,到那时,天下诸侯必然都来吴国俯首称臣,吴国的霸业必成。子贡还向吴王建议,他可以为吴国出使越国,促使越国跟随吴国联合行动,共同伐齐。吴王听后大喜。
这时的子贡又代表吴国出使越国。此时的越王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勾践,他留下了“卧薪尝胆”“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”等典故。子贡到达越国后,越王勾践前来面见了子贡。问道,为何像子贡这样庄重的大夫,竟然也来到自己这个蛮夷小国。子贡坦率地表示,自己劝说吴王攻打齐国,但吴国担心越国乘机反攻吴国,要先灭掉越国。如果这样的话,越国必然灭亡。越王说,自己因为不自量力,和吴国交战,结果大败,现在还被困于会稽山,将来如果有机会,一定会和吴国大战。
子贡听后,对越王说,现在大王应该表现出最积极的样子,派兵跟随吴国出征。如果吴国攻打齐国失败了,就是越王的福气了。如果吴国胜了,他必然会进攻晋国,晋国也是个大国,如果越国与晋国配合,前后夹击,必然大败吴国。
子贡向越王表示,可以为越国出使晋国,劝说晋国国君与越国一同作战。越王自然喜出望外,当即表示赞同。
到这时,子贡已有了相当的把握。他马上返回吴国,向吴王转达了吴国一旦攻打齐国,越国将听从号令,出兵相助的决定。越国使者也带着大量的兵器钱粮来到吴国,表达了越王的诚意。志得意满的吴王自认为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,于是大举出兵,伐齐救鲁。
此时子贡也没有闲着,立即前往晋国,告诉晋国国君吴国将要攻打齐国的消息,并且在战胜齐国后,接着就会攻打晋国,晋国务必做好准备。
马不停蹄地做完这一切,子贡回到了鲁国,在老师的身边静观事态的发展。后面发生的事情如同子贡编好的剧本一样,一幕幕轮番上演。吴齐交战于艾陵,大败齐军。胜利后的吴军直接进攻晋国,与晋军在黄池之上交战,结果是晋军大胜。
越王勾践得到了这个消息后,立即领兵渡江袭击吴国。吴王大惊,马上率军返回吴国,与越军在五湖交战,结果是三战三败,被越军攻入国都,吴王自杀,吴国被灭。至此,持续三十余年的吴越之争画上句号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三年后,越国称霸,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代霸主。
03
春秋时期乱哄哄的纷争故事,就是这样你来我往、一波三折,充满了黑色喜剧色彩。子贡的这番连环神操作,使鲁国保全,齐国混乱,吴国灭亡,晋国强大,最后越国称霸,以变幻莫测的外交手段改变了列国格局,堪称经典之作。弱小的鲁国化险为夷,在绝望中出现转机,逃出灭国危险,得以生存下来,又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国运。
幸运的是,在这两百多年里,鲁国为我们留下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《论语》《中庸》《左传》等不朽的文化典籍。绝处逢生的鲁国也因此成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,孔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在这片热土上诞生成长。
春秋末期,实力为王,拳头硬的是“大哥”。周天子衰微,诸侯国不再愿意接受周王朝的节制,为图争霸而相互征伐,导致礼坏乐崩,天下无道。面对社会矛盾突出,百姓水深火热,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没有选择消极避世和明哲保身,更没有只知在杏坛之上脱离世事,空谈学问,虚头巴脑地坐而论道,而是躬身入局,刚健有为,挺膺担当。儒家思想由此创立、形成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,影响千年,历久弥新。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人伦道德理念,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所坚守的基本原则。
儒家思想不是无源之水,自诞生强调的便是“入世哲学”,经世致用是其核心思想。注重执行与应用,目的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行动,将理论应用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,凸显实践性与实用性。
儒家文化博大精深,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维,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。它是崇实黜虚、经世致用的实在学问,绝不是“无事袖手谈心性”的空洞教条,更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。子贡无疑是孔夫子非常器重的亲传弟子,堪为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。子贡这次外交活动就是儒学思想的生动实践,他学以致用,将夫子学说运用到了解决具体问题之中,体现了儒家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入世担当精神。
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。今天的我们学习儒家思想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既要重视个人修养,以德教化,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,更要“以天下为己任”,关注社会,注重世事,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,担当责任,履行使命,推动社会进步、国家强盛和文化繁荣。“务当世之务”,这才是真正的光大儒家思想。
知之莫如行之,心动更需行动。这就是子贡生动外交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。
莫忘学而时习之,莫忘学而恒用之。
作者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
发布于:山东省惠融配资-炒股票加杠杆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入口-股票配资门户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